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今天下午吴主任给我评了我《泉水》一课,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于是便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了这篇教学反思。凭或许这篇文章算不上什么教学反思,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形容也不贴切,应该说只是我在吴主任评课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篇类似反思的文章。但我真的很谢谢吴主任——我过去和现在的老师,这也许是“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最好例子。她让我知道了很多上课和听课应该注意的东西。
首先,她跟我说了我的课的一些优点。
1、环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特别是在理解从“冲”字体现出来的,泉水为人们做事的欢快,急切心情上。首先是对比,然后让学生从歌声中体会心情,接着是填空,最后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心情说出来。教学层次感较强,以后再环节设计上要多用这样着的方式。
2、教师语言比较有特色。
吴主任用“淡然”来形容我的教学语言,其实我自己是不太觉得的。但以后我可以多向这方面发展。教学语言可以比较抒情,有文采,淡然的风格出现。她还让我多看散文。晚上偶然发现家里的书柜里有一本《朱自清散文全编》翻了一下,感觉里面的文字确实是很抒情,但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犹如一杯清茶,食之无味却令人回味无穷,口齿留香。这或许这就是让我向诗意语言,诗意课堂的方面发展吧。
3、注意生成教育。
在上课时,黄丽芳的为人们做事一直都成第二声,我叫了她几遍,她还是错,于是我让敲琪教她读,最后她终于读好了。于是我借此机会,过了一下为这个多音字。其实在上课时我以为这会是我课堂中的败笔,没想到却成了亮点。吴主任还告诉了我更好的处理方法。在学生刚出现错误时就应该打住,帮助学生纠正过来,回头再来检查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在学生学好后,要注意表扬,给与他心里的补偿。比如让他当小老师,教全班读她刚学会的知识。
这种做法让我想起前阵子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数学很差的女生,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因为她一道题无法做出来,让她受到了莫大的耻辱。而下一堂课是历史课,历史老师也让她上黑板做一道体,她知道历史老师是特地让她上去做题的,因为她的板书漂亮,因为她历史成绩好,因为她知道在数学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虽然历史老师什么都没有跟她说,但她的做法却胜过千言万语。让她感到了莫大的安慰。成为她影响她一生的是一堂课。或许这就是心理补偿吧。真的是教育无小事啊!
要更好的处理这种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就要求我们备课的时候要通读教材,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先预设学生可能会错,会不懂的地方,把教材吃透,这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吴主任还给我几个教学方面和提升自身素质方面的建议。
1、多听录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指导不应该单靠课堂而要靠平时。一个星期最好能有一节课(其实只要有时间)就多放录音给学生听,而且是提前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跟读,模仿着读。
2、一节课如果有朗读指导,那绝不能草草而过,至少要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1)自己范读。
(2)指导差生读。重点指导学生读通句子,有语速、轻重音的变化。不必多,其中一方面就好。(这是朗读指导的重中之重)
(3)指导中层生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这是侧重点)
(4)优等生读,这是成果展示。
(5)全班齐读。这是从点到面的全方面指导。
2、多练字,特别注意笔顺、和横竖的写法。
语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2《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语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3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孩子来说比较遥远,要想从孔繁森抚养孤儿,献血为其交学费这一故事中体会他的无私与伟大,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知其优秀,我觉得难度较大。文章末尾诗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学生更觉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是无穷的,等待着去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是灵动的,等待着去点燃。我用什么去开发、点燃呢?当然是文本这个媒介。本节课上 ……此处隐藏8622个字……丽之花了吗?
前几天参加了区阅读教学赛课。一天半的时间准备对赛者来说是紧张而有公平的。对教案的设计经过了“四议修改”终于在赛课前的那一刻尘埃落定。这几日我似乎还沉浸其中,也许这就是反思吧!对于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的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现就这次教学设计的反思表达出来也算是我赛课后留下的点滴痕迹吧!
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帮助孩子们领悟文章主旨。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会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这样讲,“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的发展的目的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在设计《少年王勃》这课时,在初步研究了王勃坎坷的一生后,先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研读文本的“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在学校试上和平时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样似乎圆满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是什么?在学生没有悬念的前提下再去咬文嚼字,学生乐意吗?孩子的天性告诉我,他们没有兴趣是老师们一厢情愿在那所谓的咬文嚼字。反其道而行之,想想假如我们是学生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有谁知道了答案还有心思去追根溯源了?在了解了这篇课文的精髓后,就围绕“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上作横向发展的纠缠,似乎没有什么深度的价值。
于是,我从题目出发,设计“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开放式的问题来研读文章,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让纵向和横向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使教学浸入佳境。在层层思考和问题的揭示下,学生自己真正主动的探究出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来。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来大部分学生认为少年王勃是个奇才。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除此而外还读出了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的目的!在自己探险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也许对于教师来说没有风平浪静来的有保障,但是教学的主旨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也许前面的设计我们教师试图寻求一个有解的答案,“提供一个历史确定性”。从理论角度来说,这明显是传统解释学的观念。在接受理论看来,文学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任何解释也就不是惟一的、最后的解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杨再隋先生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生活;语文教学是一种过程;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 于是我就在想,作为我们在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要能确保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为了在没有悬念中找寻答案而去答案,那所谓的在充分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就是水中望月了啊!千万不能让我们的过程和方法成了孩子们发展的桎梏!
也许这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就我而言。已经尽力为之。只求现在和今后的日子能更加的努力。首先为了自己的责任,其次为了孩子。这也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张弛做的报告《有一种师德叫责任》。让责任时刻提醒自己:你的教学设计成了学生的桎梏了吗?它绽放出美丽之花了吗?这也算是这次赛课的最大收获之一吧!
语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3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奇才?”是教学的重点,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从“文中的诗句、王勃的表现、旁人的表现”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王勃很有才华。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思考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课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巧妙的处理“读”与“讲”的关系,充分读书的如:本课第3 、4 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过图片、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的意境。
语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4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展开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远看长城时,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谈收获,适当时机教师给予补充。如:长城的“长”,有了学生发现的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说明,我询问了“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哪个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跨越了这么多省,那会有多长?而从它的“姿态”方面入手时,我在教学中又抓住了一个“龙”字,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去想象。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语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15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小男孩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传奇故事。本课的训练重点:
一.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围绕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1. 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那么,在寓言和童话故事里,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的狐狸又与人类发生了什么的故事?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金色的脚印》。
2. 快速阅读,了解内容。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角色;默读课文,找出角色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适机板书,形成角色之间的关系链);根据板书,学生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己说,再与同桌说,后面对全班说,最后集体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向来是学生的弱项,今天这种关系链式的板书大大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的难度,效果甚好。
3. 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安排朗读内容。由于课文较长,没能读完重点段落,但学生已经从文章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狐狸一家浓浓的亲情以及正太郎与狐狸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