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12-30 21:41:33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本课是数的运算系列中的一课,是第一次接触数量的比较,对学生来说,算理非常抽象,是一节难课,两年前暑假研修时就有一节数学课专门讲解了这个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一一对应比较多少,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并初步建立了比较的思想,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重点是感知生活中两数相差的问题,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的问题。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这节课,我没有开始就用教材中套圈的主题图,而是让学生摆小棒和圆片,先在桌子上方摆2个小棒,再在下方摆3个圆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圆片比小棒多几个,学生都知道多1个,我马上问他们怎么列算式?学生都回答用3-2=1(个),我又问他们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的说3是3个圆片,2是2个小棒,这种回答是错误的,这也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让学生全部坐端正,看着老师黑板上画的图听讲:把3个圆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2个,和小棒同样多,另一部分是1个,是比小棒多出来的数量,所以3是表示3个圆片,2是表示和小棒同样多的2个圆片。这样讲解已经最浅显了,多数学生都理解了,于是我让学生多说、多讲。但是我看着还有一部分孩子小脸有些茫然,还要再练习。

总的来说,这节课同学们热情非常高,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2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应用,是重要数学学习内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有重要的作用。用估算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估算内容,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选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体会估算的意义,初步掌握用近似数进行估算的方法,体会多样化的估算,并学会在不同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通过去商场买东西这一熟悉的情境中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口算和找数最接近的整十数,丰富的估算的感性认识,也渗透了迁移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探究500元钱买两种商品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往大估的方法,有的是往小估的方法,有估整十的,有的估百的,不同的估算方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运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计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只要合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通过解决“500元够吗和700元够吗”问题,学生体会到要保证数量足够,我们应当将每个数量往大估,从而优化了估算方法。

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将对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本课学习是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个延续,对于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们主要是借助情境进行推理、想象来认识的,本课所学的"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体验估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估计较大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关注学生不够,课堂上引导能力待加强。在引导学生说清估算思路上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评价语还应再丰富些,教师的引导语再精练些更好的。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3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这次课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

要孩子们具 ……此处隐藏5955个字……容是按照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的。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我选择了把用比例解决问题放在比例的应用最前面学习。事实证明,教材的整合是正确的,它奠定了本节课生成的精彩。

当我用课件出示例5后,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8吨水是数量,水费12.8元是总价,单价一定,水费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水费和数量成正比例。这和我当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出用算术方法解决。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用比例知识可以解决,我想就是源于刚学习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此时,我很庆幸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样的生成是有益的。

二、知识的迁移塑造生成

知识的迁移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出多种生成。

当我让学生汇报例5的解法时,肖俊飞同学的回答是X :8 = 19.2 : 12.8 。我立即惊讶于学生的聪明,这是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模仿着列的,这个比例也是对的,虽然没有按照这节课的正比例关系式来列,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生成,那么围绕这个生成,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教学完本节课后,我认为教学中也有不足: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相等应该是学生最应该详谈的地方,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不很明显。

其次,最后的巩固练习,有点过于简单,层次不清楚,形式单一。

就我个人的备课情况来说,过多的考虑了教师如何教,较少的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简单,有种想牵着学生走的思想,课堂教学不够开放。

假如让我重教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改进:

首先复习铺垫的时候增添一些求每份是多少的和求几份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做后,我相信当我问学生:怎样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会很轻松的用算术方法解决。

再者,再次教学时,我会放手更多一些,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到这些问题中,学生在讨论汇报中学习新知。

最后的练习,我也想增加一道题目中数据单位不同的用比例解决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还想增加一道“比例连连看”的游戏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不管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动态变化,即生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3

二年级下册第2~7页的内容,是通过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渗透有关“小括号”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例2就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本环节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再抓住时机,出示22+8=30(个),54—30=24(个)这一解法,要求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开始,学生很积极地去尝试,可是后来,他们感到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意识到运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产生了疑问。“疑”是创造思维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创造,我适时引出“小括号”,它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原来“小括号”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其实,数学知识并不神秘,它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疑问,才被发现、创造出来的,为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直接将“小括号”的使用告诉学生,就会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究的兴趣,有碍于学生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4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而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而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将请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5

今天执教的《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1至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前我先进行的是口算和列式计算的练习,学生说的都不错。接下来我以两道对比的应用题引入,让学生各读两遍题,分别找出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画图,并进行了展示汇报。总结时我一边出示图一边引导学生感知1个5,2个5,直到4个5,从而得出这个桌子的问题就是求4个5是多少,用乘法解决。下一个题目的解决让学生伸手表示,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动作,求一共就是合起来,用加法。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区分乘法、加法问题起到较好的作用。后面是一些相关练习,我和孩子们进行着思维的碰撞,不怕他们说错,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足之处在于今天对比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的时候,我的引导语可能有点问题,导致孩子的思考方向有偏差,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简准确,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的同时,让他们有更多施展自己的舞台。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