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5篇)

更新时间:2023-12-30 21:42:44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

这个学期是我迈入工作的第一年。由于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我承担了三、四年级和六年级两个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一个月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上课学生太活泼,上课有点吵,特别是手工制作课,这也许跟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现仅从美术作业来谈一点反思。

首先,应该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业有个贴切的认识。其实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其实孩子因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的遗传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行为表现及操作中会参差不齐。比如三年级《老师您好》中我让他们画老师,学生能画出老师在上课时的结构与动作关系,但是内容太单一,我让他们在自己的画上再添点东西,有的学生并能扩展成师生一组人就是有创造力的作业。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放弃“一刀切”的武断做法,而是进行了人性化的尝试。

其次,对于学生创作的美术作业我们不能只注重作品所呈现的专业性美感。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用与别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横向的比较来判断,而应看自身的纵向发展,因此我在批学生作业时,会看看他的作业与前面的做比较,如果进步了,我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有进步,并在下节课公开表扬;如果内容太单一,我会写上‘如果再添加点东西进去那更好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希望他们能对美术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作业质量得到提高。

再次,与学生多沟通,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欣赏美的东西。现阶段,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改革,美术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创新,但现阶段六年级依然沿用老的一套教材,以前也是老的一套教学模式,那么是否有必要对其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呢?改革固然是有它进步的一面,但对于现阶段的六年纪要让其从老的思想观念完全转变也是不容易的,也不可行,对于他们还是必须要用老的一套教学模式去讲授,而对于三、四年级学生,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新美术教学的试点,也是我们新来美术老师的研究点,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机遇和挑战,也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年龄不一样,接受的事物也不一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接受事物也不断增加,思想也不断开阔,他们在画中就表现的不一样,因此这需要老师们与学生多沟通,充分领悟各年级在画中表现的思想和意境,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后所呈现的美术作品也形式多样,真正体现儿童画的价值所在。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2

本学期,将克服以老师讲述为主,注重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界和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述,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在欣赏齐白石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先描述画面的内容,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在欣赏齐白石的花鸟鱼虫作品时,有的学生说:“那只小青蛙像是要跳起来”,“小蜻蜓画的像真的一样,很逼真”,“小蜜蜂画的栩栩如生”,“齐白石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是画活了,像有生命一样。”这就是孩子的语言,虽不像评论家的语言精深透彻,但也是一语中的。在欣赏《荷花蜻蜓》这幅画时,学生能准确的说出荷花与蜻蜓表现方法的不同,并说出两种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效果。他们是这样说的:“荷花和荷叶是用写意的方法画的,显得奔放、大胆;蜻蜓是用工笔,细致精美、逼真,形成对比。”我很高兴,学生们能说出自己的准确感受。

之前,学生可能没机会说,不敢说,怕说错,或是不愿意说;慢慢变成不思考,没有感受。看来激发学生参与“欣赏·评述”,提高感受能力,欣赏,评述能力势在必行。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3

《桥上桥下》一课是苏教版美术第十册23课,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以桥梁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桥梁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从桥上走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去注意观察它的外形、结构与特征。本课的学习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桥梁、走进桥梁的机会。

一:生活题材贯穿始终

美术学科的教学离不开生活。美术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新课伊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利用下载丰富的桥梁资源把学生引进课堂,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教学桥梁新知过程中,始终将地方特色的桥梁贯穿其中,加强学生对桥梁知识的理解。

二:媒体结合观赏感悟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课堂教学,使美术课堂耳目一新,丰富多彩。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我设计了两次欣赏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第一次欣赏: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桥梁,通过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特点与外形特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桥梁的印象,并感悟桥梁的形态美、内涵美。赵洲桥、渤海湾东海大桥这两座古今桥梁的欣赏,不仅让学生领略了桥梁造型的美丽,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设计师、建筑师的崇敬之情。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孩子们渴望在课堂中“大饱眼福”,也只有大饱眼福,让丰富的桥梁造型形象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再创造能力。

第二次欣赏:展示大师和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绘画材料给人带来的不同样的视觉冲击力,学习多种表现桥梁的方法。教师的范画则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能清楚地明白表现桥梁的基本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达成率很高。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黑白画、线描、铅笔淡彩、油画棒等丰富的绘画形式,学生尤其注意桥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三、引导激励感受成功

对孩子来说,成功的感觉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教学中教师的表扬,哪怕是不真实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积极肯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性的语言源源不断注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课堂上,教师自己投入真情,处处使用赏识性、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抒情性地引导和总结,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更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心灵,引领学生悠然地走进桥梁的世界去体验、感悟、表达。这样,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彰显个性,获得精神的陶冶。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4

我任教三年级4个班,当我带着一个奇怪的面具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都兴奋的叫起来,“哇,老师,那是什么啊?”,一下子就提起了他们的兴趣。《六面怪脸》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都非常贴近三年级学 ……此处隐藏7159个字……

制作完,我把每组的作品都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评选,并且让最快的一组谈谈你们为什么做的又快又好?赵微说:“我们小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我们把彩纸叠几次,一下子就能剪好多圆片。”我说:“很好,你们小组不仅合作的好,还能掌握技巧,这也是一种创造精神。”大家为他们鼓掌叫好。我为三个小组发了一、二、三等奖,同学们欢呼雀跃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非常高兴,教学效果很好。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加强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优势,促进个人发展。合作是时代的召唤,老师从一年级起就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合作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2

儿童绘画活动是儿童情感发展的需要,儿童爱美而表现美、鉴赏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对美的创作冲动。顺应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其得到施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本节课,我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编小猴上树的故事。还让学生讨论:除了画小猴上树,我们还可以画哪些东西,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同学在树上添画了可爱的小鸟,有的同学在树上画了很多的苹果,有的小朋友做的不是猴子上树,而是画的是其它小动物上树。我觉得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表现美的个性感受,鼓励孩子画出有个性的画,保留儿童原创特点,有助于儿童个体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3

20xx年5月6日上午第一节的全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我执教了四年级的美术课《愉快的春游》。在上课前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教学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

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才能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在《愉快的春游》这一课里,图片资源和文字资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更多的美术课堂上,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

这节课的不足,通过教师的反映是学生讨论的内容不是很多,小组合作的地方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很多内容不需要讨论,只凭个人经验就能完成。讨论不是必须的环节,看来课堂教学评价表还得需要改一改。

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本节课的作业评价,我感觉是不够完善的,因为时间在前半部分用得较多,超出了五分钟左右,所以临近下课时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完成铅笔稿的任务。我只能挑选两、幅较好的作业进行评价,而对很多构图不是太好的学生作业没有来得及点评,造成环节的失误。以后教学要注意把握时间的控制,整体调控好讨论内容。

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完善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件长期并且值得坚持的事情。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4

想让孩子又创意的火花我们的启发很重要。让孩子创造首先就要让孩子脑子里有东西,有向往。通过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牛头》,让孩子猜一猜,孩子的答案很丰富,虽然偏离正确答案,课孩子在思考已经有创造了。学生感叹毕加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发现身边普普通通的物品都能够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艺术离我们很近。

所以我及时的拿出了几个衣架不断的变换方向请孩子进行想象,多少孩子就有多少想法,孩子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又把衣架进行了组合再请孩子猜,孩子的回答依然有激情。顺势而上我让孩子上来组合,孩子积极性相当高。

光有想法还不够还是要落实到动手上,我又让孩子看了几件做好的实物,请孩子观察如何装扮,孩子很快的了解到用写废品在衣架的重点部分进行装扮,突出所要表现物品的特点。

学生们的创作积极性很高,通过对一个或几个普通衣架进行反复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组合,进而展开联想,产生了一些比较不错的创意,但毕竟局限性较大,受材料所限,学生们的作品形式出现较多重复,作品质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5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陶艺系列的内容。无论你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都会发现身边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它们可能是乡村的老戏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昔日大宅、名人故居,也可能就是你的老家。这些老房子有的是砖石结构,有的是土木结构,有平房、有楼台、有院落。它们都曾经辉煌,曾经人声鼎沸,曾经有着美丽的装饰,曾经热闹温馨。它们有些虽然出自乡村工匠的手,却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独特而精湛的工艺水平,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散发着淳厚的乡土气息,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悠悠的历史中感受着时代的进程。这些老房子是我们难以忘怀的乡土瑰宝!引导学生发现老房子的美,用泥塑的方式制作老房子,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从不同风格的建筑中体味文化,同时也培养他们对建筑、家乡风貌、家乡历史文化的感情。也许,在他们略显稚拙的小手下,只能表现老房子的一隅,但是我们相信,源于创作中的感悟与关注,会对他们一生的审美产生影响。

在以前的陶艺学习中,我们曾经学习过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扳成型法。根据房屋特点,泥扳成型法是本课创作最主要的方法。当然根据房屋特点不同,也可以采用灵活手段。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