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09 15:32:28
《咏华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华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华山》教学反思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1、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3)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4)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5)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6)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7)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8)学习第四、五句

(9)指名读

(10)说一说句子意思

(11)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12)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13)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14)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15)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16)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7)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8)交流

(19)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0)师读诗,生接句

(21)指名读诗

(22)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23)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3、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无疑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 ……此处隐藏14168个字……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 的欣赏水平。

《咏华山》教学反思13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作为本课难点。我认为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趣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成绩依旧重要,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到应学的知识,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文本身设计就非常巧妙。诗文对照,以图为辅,既提供了具体情境,又揭示了诗意,前后照应。课文第二段描述的华山高的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即为诗意,学生不必再去寻找课外资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诗意,初读诗句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课文后,对照句子和诗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释念之效。教师也不必再把诗剖开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读诗时看图联想诗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该记住的字词在课堂上记住了,课文也会背诵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诵作业带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顾此失彼,课堂上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只能侧重课文来讲,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语文

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曾经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如同汉语言文字大赛得胜的是外国人一样,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深感忧虑。所以,打好基础真的很重要。入学之前,儿童已掌握了些口头语言,虽有待提高,但重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写,汉字的特点(表意)又远比拼音(表音)复杂得多。而现实的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小学还开设了书法课,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写字。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想得深远,为学生未来计。最后,教师上课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鼓励,夸奖话语一定要多样、生动、具体,不能总是“很好”、“不错”等单一话语,比较苍白无力,会让学生误解老师在敷衍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后进行的反思,请老师指正。

《咏华山》教学反思14

《咏华山》把古诗《咏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我觉得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借助图和文本理解故事的含义,在第2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自然过渡到“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华山的高呢?”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第一次在读中感受华山的高时,我是这样说的,你能把这段话读通顺了,很好,其实这个孩子只是把这段读顺了,并没有什么感情。而我说这句话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孩子的积极性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朗读的兴趣。。第二次,仍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第三次,依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指名一个学生读时,我完全是投入感情说的:“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你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多神气。”孩子激情的火花被点燃了,读得越来越好。让孩子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时,我不仅仅是通过欣赏华山全景图来体现的,而后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绘画来体现的,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现在如果读不能体会就画出来吧”。“如果坐着不能表达你的感情,那你就站着读吧!”孩子们激情飞扬,真正的画出、读出了华山的雄伟壮丽,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手段把学会上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本课教学时我采用看看、读读、想想、画画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咏华山》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把古诗《咏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古诗是全文的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古诗,让学生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我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接着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从寇准和先生抬头看华山的动作,头顶上的太阳,山腰间飘着的白云来感受华山的高。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更加深对“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的理解。在学生摆放云朵的位置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通过摆放,学生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咏华山》教学反思15

今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咏华山》的校内公开课,整节课下来,感觉还可以。

课上,我紧扣“高”字,帮助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先读第二段,说说华山给你什么印象;再读这一段,找出哪几句话来写华山的高。边理解边指导朗读,效果很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我还画了简笔画,播放课件,课件的内容主要是展现华山高、美的.图片,这些胜过教师的语言讲解。

学生一看到图片,立即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当他们看到登上华山后欣赏到的美景,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又及时帮助学生理解了“情不自禁”!当然,语文教学还不能忘记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上,我多次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如用“()真()!”说话;欣赏完图片,你想说什么;寇准七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些教学环节,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说话能力。

《《咏华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