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搭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石教学反思1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紧紧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如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通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小心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内容,我则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学生上台做“伏”的动作,说说要不要老人千恩万谢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我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帮助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助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不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搭石教学反思2《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
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中,我让在初读课文后,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以课文中的关键短语“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线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悟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最后以反复诵读最后一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结束教学。一节课下来,教学过程较流畅,重点也比较突出,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特别是在三个走搭石的画面的教学中,学生都能较好地抓住重点的字词去体会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理解了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也是刘章爷爷心中的一道风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一些重点词语的教学还是动了一翻脑筋的,也运用了多样的方法,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随机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义,比如认读“俗语”一词,让学生说说文中出现了哪句俗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俗语后再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俗语?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结果学生描述的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美。课后反思一下,生活实际中学生根本就没看到过这样的美景,也难怪想象不出,如果当时能有图片的补充展示,学生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是欠缺的,今后在研读教材方面还是要多花工夫。
搭石教学反思3《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既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
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小练笔”临时改成了课后练习,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4《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本着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教学建议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在 ……此处隐藏8395个字……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背负过溪。”的敬老之美时,我通过和学生模拟情境对话,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深刻感受家乡人的心灵美和淳朴的乡风、民风。
4、以“发现美”延伸课文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赞颂了家乡人的淳朴,无私奉献、敬老爱幼的美好情感。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通过充分的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幸福。
在这堂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语言还可更清晰,更标准;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可渗透些,如“人影绰绰”中“绰绰”的理解;在学习每一段时,也还给学生更多一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搭石教学反思14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经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完美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欢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本事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经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我对课堂的组织调控本事。
搭石教学反思15内容摘要: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听了黄建跃老师的《搭石》一课,我颇有感触。黄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能控制好课堂的度,上出了一节色香俱全的好课。
一、引领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对话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黄建跃老师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紧抓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和学生展开对话: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
字串2
(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字串4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字串5
──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字串2
──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字串7
──尊老美
心灵美、自然美、善良美、奉献美……
为了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黄老师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紧抓重点词“协调有序”、“理所当然”,学生在对语言赏析、感悟中解读家乡人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在反复诵读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字串5
二、拓展有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运用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练笔,超越了文本。
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黄老师是这样设计写话练习,进行拓展延伸的:
课件出示:字串4
如果( ),乡亲们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学生反馈交流。)
在此训练的基础上,又紧接着出示:如果( ),乡亲们总会( ),假如( ),乡亲们总会( ),要是( ),乡亲们总会( )。(学生反馈交流)
黄老师的写话设计巧妙之处在于:
1、拓展延伸有广度:
字串9
黄老师重视听、说、读、写和句、段的训练,让学生从“理所当然”中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还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情去体会,家乡的人们还会怎么做。既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又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拓展延伸有深度:
字串2
她的设计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搭石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石块美,也不仅仅是搭石时协调有序的情景美,更是家乡人们那善良、淳朴、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课内的适度延伸扩展,可以让语文充盈而丰富。黄老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延伸,学生真情言切的发言,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好吗?字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