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湖》教学反思1《西湖》这是一片写景的散文,课文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语言非常优美,但有些句子不是很好读。虽然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包括收集资料,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等,但学生之间的朗读存在差异性,检查时,很多学生的预习并没有到位,朗读时不是很流利,出现疙疙瘩瘩的现象。于是,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欣赏多媒体课件,通过“绿、青、浓、淡、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知道西湖的'山不仅多而且很美。在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找找文中的比喻句,展开想象,体会课文的意境。再结合秀丽的风景图来想象文中那描绘得逼真的西湖景点。于是,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中感受画面的美丽,感受那“人间天堂”。
《西湖》教学反思2《西湖》以它优美的文笔、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词汇描绘了人间天堂的美景,如画的风景令人深深陶醉,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同样让人沉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这么美的文章该如何教呢?
因为教过,深知这一课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般的难,因此,三天前开始让学生回家每天读5遍,家长签名,第一次读后逐个检查了学生注音、划词的情况,一一落实。短信中告诉家长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认真读书。北大荒一课的背诵告诉我落实得还是不错,个别同学没按时背出全文,其余的还算令人满意。三五十五遍读下来,再加上早读的朗读,《西湖》在孩子们眼中已不陌生,读熟了,也就可以开讲了。
昨天的第一课时,本拟在初读课文知大意后,学习生字词,再弄清描述了哪些景物,学习第一自然段。结果,字词关还是用了大部分时间,三十个左右的词语,小黑板出示,用各种方式读后,开火车游戏时,还是有同学打疙瘩,擦去拼音后,两位同学读错音,因为不太放心的缘故,又花了时间读词、理解、学生字、组词,课文也就读了两遍:自读、指名分节朗读学生点评。
时间过得飞快,一节课大半用来读词了,课前预设没完成,这也在预料之中。这是本册最难的'课文了,学生由二年级上来一下接触此类美文,也是有点懵的吧。
今天的两节课,一课时讲读1-3节,以朗读为主线,找出描绘的景物,想想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因为有北大荒一课的铺垫,学生很快正确找到答案。朗读第一节,整体感知西湖是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第二节的教学中,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品读、感受山峦的连绵如画般的美,湖面的平静及白鸥掠过的动态之美,在朗读、赛读中,学生的情感投入,读得不错,几个平时不举手的也跃跃欲试。
第三节的教学,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品悟比喻的贴切、优美,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更增西湖的旖旎秀丽,中间穿插了苏堤、白堤的得名由来及古今文人墨客对西湖的赞美,朗诵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学生听了很感兴趣,之后的朗读就看见他们摇头晃脑的,感受到西湖的美,我的讲述也就可以省略了,没有什么言语比文本更美的了。
之后的一节课,品味月光下的西湖之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拥抱,找出喜欢的优美语句,感情朗读,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四个词语组成的佳句中,明月轻风湖水相得益彰,那种幽然的意境,那份月夜赏景的怡然,只有朗读才能感受。华灯如银蛇,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更品读出是西湖使景如仙境,若是没了西湖,便没了灵气与活力。琴声悠扬飘来,使人更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的教学,让学生进入角色,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月光下,如果你正泛舟湖上,尽情观赏这如画美景,心旷神怡的你想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用照相机拍下很多很多的照片,把这么美的西湖拍下来,给朋友们观赏!
生:我想写一篇作文,把西湖的美描绘出来,让没来过西湖的人也感受到他的美,如同作者一样!
生:我想画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涂上自然的色彩,让西湖永远留在我的画中!
生:我想跳进那明净的湖水中,痛痛快快地游泳!
生:我想写一封信,告诉人们西湖有多美,让他们都来看看!
生:我想唱一支歌,赞美一下西湖的秀丽!
生:假如我会弹琴,我一定会在月光下弹一支曲子,让游览的人们更陶醉!
不管是质朴的向往,还是神驰的赞美,孩子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只要真正领略到西湖无穷的美感,教学也就达到了目的。
之后,在反复的朗读、背诵第四节后,对文中的比喻句,感受其贴切、生动、自然、优美,进行造句练习。
虽然准备了图片与一段录像,但因网络故障,未能呈现现给孩子们,未能给他们提供感性的画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改日再让他们一饱眼福吧。
《西湖》教学反思3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来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西湖,或者对西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知识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对于文本中的湖光山色较之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湖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本文的语言比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要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美的情趣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篇写景文,因此在课前我进行了课件的制作,希望通过图片来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西湖美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来将文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化。接着,通过看课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见到西湖胜景。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的秀丽景色,景美、语言美。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我看来,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本文的比喻句,比喻的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训练也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学会发现句子中的成分才能在以后准确的找出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句。
课程一开始,我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分别是远景西湖、近观西湖、西湖夜景,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者观察角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并且对应到文章中去。之后围绕观美景、学描绘、悟情感进行教学。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在很多地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寻不到恰当的词汇,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以后的教学,特别是美文的教学中,我还得要更多的去感受学生的体悟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好方法。
《西湖》教学反思4课堂上,首先通过教师设问,让学生谈谈或即兴模仿平时生活中了解的 ……此处隐藏12167个字……谓的高耗低效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靠教师发脾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还要想些切合学生心理的办法,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行。
教学片段:
师:不过大家刚才有一个词没有读好,“轻风徐来”读得像“狂风暴雨”。(学生都笑了。)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这是怎样的风?
生:轻柔的风,慢慢吹来。
师:对,就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生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寻找感觉。效果挺好。)
师:请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可以概括本段意思?(生读第一句)对,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述:一轮明月升起来了,把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一切都笼罩在月色里了。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表现出了陶醉的表情,甚至手臂舞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湖面上,想给湖面盖上了被子。(师:哦,一条银白色的被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湖边弹琴。(师:可能是古筝,扬琴,也可能是琵琶。)
生:我仿佛看到了湖里有无数银蛇在游动。(师:那是漂亮的路灯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形成的。)
生: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亮慢慢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白鸥飞快地掠过。(师:这时候,白鸥可能已经回巢了。但没关系,这是你的.想象,可不是真的。)
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教学感悟:
学习语言,一定要把品味语言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创设情境。学生是情感的王子,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想象到优美的意境后再进行说话练习,在说中加深对语言的品析,对内容的理解,进行审美的体验活动。如此,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语文变得充满情趣,学生学得也很扎实而有效。
《西湖》教学反思14《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课上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
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
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
《西湖》教学反思15课文词汇丰富,语句优美,把西湖的美丽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西湖之美。课文第一节中的“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课堂上我向学生提问:你见过的明珠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湖就是这样的“一颗明珠”,可见西湖是多么美丽啊!课文第二节,描写西湖周围的山峦,用了“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我在黑板上画连绵的群山高低起伏,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连绵起伏”与“连绵不断”的区别;然后,我在群山的背后又画上了高低错落的山峦,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叫“层层叠叠”。课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语言实在很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圈划出优美的词句。学生读书很仔细,圈划很认真,交流也很踊跃。课文中的优美词汇、生动的比喻句都被找出来了。在学习“月下美景”这一段时,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这一句重点请学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与白天有何不同?学生抓住“华灯”、“琴声”、“月色”等体会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别有情趣。当学生说到“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这一句时,我就追问:倒映在湖水中的灯光怎么会像银蛇一样“游动”呢?有学生说,湖面波光粼粼的,灯光的倒影就像在“游动”了。这里还有一个插曲,一位调皮的男孩说,把石头扔进水中,灯光就会动的……他的'表达不是很清楚,其他学生对他的发言都不以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击水,水波荡漾,灯光的倒影也就随着水波“游动”起来了。当我说出他的想法时,那位男孩笑眯眯地朝着我直点头。这个时候,我把学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课文之上,上文已经说到:“轻风徐来,湖水荡漾”——这就是“银蛇游动”的原因啊。课文最后一句:“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这真是神来的点睛之笔。我尝试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天上人间怎么会溶化在月色里呢?我本以为,学生理解这一句会很困难,没想到的是,学生的解释振振有辞:月光洒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溶化在月色里了。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学生,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灵相通的教学场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